Sunday, June 10, 2012

林書豪的阿公會唸書

2012年2月林書豪突然紅起來的時候,有些平面媒體都報導了林書豪的阿公,林新懇的事:
http://tw.nextmedia.com/realtimenews/article/sports/20120222/111361
「哈佛小子」林書豪會念書、體育優,打破一般人「頭腦簡單、四肢發達」等偏差想法,林書豪的父親林繼明、祖父林新懇學業等表現,也相當優秀。 林書豪叔公回憶,林新懇在日據時代讀書讀到高商,屬當時的高學歷。
後來林新懇的事蹟,與228事件的關聯都被報導過了。當時就想:人一紅,祖宗十八代都會被人肉搜索出來啊~~

但我們不以人肉搜索為滿足,通常我們的業務是人骨拼圖。透過一個小議題,我們會把一些相關的東西資料都在拿出來看一次,以重建這些作古的人所活過的世界。所以看到林新懇的故事,我想知道的不只是他個人的故事,而是「他到底有多會念書?」這是涉及當時整個社會的問題。

首先還是把榜單找出來吧。既然知道是台北高等商業學校,那找日本時代的官報就對了:

《台灣總督府官報》中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貿易專修科1941年的榜單和 1942年的畢業生名單。
資料來源: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

所以我們知道台中州人林新懇,1941年(昭和16年)錄取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貿易專修科,次年畢業,確定是當時臺灣人之中的高學歷人士。現在的彰化縣在日本時代末期屬於台中州,所以在出身地看到台中並不是寫錯,而是行政區劃的古今差異。

再查《昭和十六年度,臺灣學事一覽》可知1941年的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貿易專修科,內地人(就是日本本國出身者)26人報考,錄取19人,錄取率73.08%;本島人31人報考,錄取22人,錄取率70.97%。以錄取率來看並沒有明顯的內台差異。這可能是到高等商業學校時人都篩選得差不多的緣故。

請注意,高等商業學校當時雖然簡稱「高商」,但絕對不要跟戰後的也簡稱「高商」的「高級商業職業學校」搞混。戰後台灣和日本都經過很大的學制變動,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把「高等學校」變成中等教育,而不是大學的預備教育,整個往下降一級,修業年限也縮短。這是看台灣和日本教育史議題時的基本常識。

從戰後台灣「高等商業學校」和「商業學校」的改制就可以清楚看出兩者的差異。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是現在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的前身,收高中畢業生。台北州立台北商業學校是現在的國立臺北商業技術學院,但該校在戰後先隸台灣省,台北市改制直轄市後改隸台北市,1982年再改制國立,有很長一段時間以招收國中畢業的專科生為主體。

其實在日本時代,高等商業學校專修科報考資格是商業學校畢業或中學校畢業,17歲入學18歲畢。高等實業學校裡,修業一年的是專修科,本科要三年或四年。專修科有時也叫研究科,就是讓已經有一般教育程度的人學進階或專門知識的課程。

關於入學條件與修業年限,可以參考1941年的台灣學校教育系統圖。這是張讓人看得眼花撩亂的圖,但不要懷疑,1945年以前日本的學制就是這麼亂。另外臺灣人還有去日本內地各級學校留學一途。這個管道的錄取率和畢業出路又不一樣了。

看完制度面後,再來看林新懇這個教育系統中所擊敗的人有多少。日本時代末期的就學率雖然沒有像現在一樣接近百分之百,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公學校學歷,但從1941年的《台北州統計書》來看,本島人學齡人口192,290人,就學者136,275,不就學者56,015,就學率70.87%。其實也不算太低。

不過1941年時林新懇已經是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了,他也不是台北州人。但因為一時找不到台中州的統計書,所以先用台北州的來當參考。

1940年台北州中學校畢業者(當時的中學校都是男生):
內地人 315
本島人 312
往後推一年後的狀況,升學的學生(括號內為升學人數百分比):
內地人 183 (58.10%)
本島人 141 (45.19%)
往回推,1935年公學校本科畢業男生5559人,而一年後的升學就業狀況(括號內為升學人數百分比):
公學校高等科 842 (15.15%)
中學校或實業學校 304 (5.47%)
工作 4203 (75.61%)
從以上資料,我們可以寫篇本島男生立志傳:公學校畢業後要先進中學校,這時他已經領先95%的同學了。中學畢業後再考進高等商業學校專修科。這樣篩選下來,1935年臺北州管下公學校本科畢業的學生只有2.5%左右可以在中學畢業後繼續升學。這還是假設沒有其他地方的人來搶的狀態。但一定有外地人來考,林新懇就是個例子,所以比例又更低了。

簡單來說,林新懇當年是PR98以上的學生

那林新懇的學業成就要怎麼與現代學生類比?所以我查了教育部統計資料,看1995年的小學畢業生和2005年大學畢業生人數(為什麼是這兩屆?因為有切身感啊):
1995年小學畢業生:377,367
2005年大學畢業生:210,763
94學年度臺大大學部四年級有3,626人,約佔1995年小學畢業生的0.961%。94學年度臺政師清交成的大學部四年級有12,296人,約佔1995年小學畢業生的3.26%。這樣大概就可以對比出林新懇如果是七年級頭出生的人,他的學歷大概會落在哪裡。如果七年級的林新懇還是念商的話,臺大政大都有可能。

我說我們的主要業務是人骨拼圖,以上就是個示範。透過林新懇的例子,我們可以重建1920年代初出生的台籍男性菁英在升學體制上的路程。用現在人熟悉的PR值,還可以讓現代的讀者知道這個人如果擺在現代的體制中,學業成就可能有多好。不過學業成就這種東西本來就還有很多變數,我們可以用統計數字建構出可以類比的感覺,但絕對不是實態,也不適合用來當作評量人的唯一價值。這點需要謹記在心。